商務部歐洲司副司長馬社今日做客中新網《新聞大家談》,解讀中歐經貿合作“升級版”。 中新網記者 張龍雲 攝
  中新網12月9日電 今年前十月,中歐貿易同比增長0.5%,中方順差957億美元,縮小5.2%。中國商務部歐洲司副司長馬社今日對此表示,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實際上是結構性因素造成的。這種貿易不平衡短期內不會很快消除,只能在雙方經濟發展中逐步得以解決。
  今年是中國和歐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10周年。商務部歐洲司副司長馬社今日做客中新網《新聞大家談》,解讀中歐經貿合作“升級版”。
  數據顯示,從2013年1到10月份,中歐貿易額4561億美元,增長0.5%,其中,中國出口2759億美元,下降0.7%,進口1802億 美元,增加2.4%,中方順差957億美元,縮小5.2%,對於中國貿易順差縮小,馬社指出,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順差、逆差,尤其是某一年當中的順差、逆差的增長是正常的。但如果從長期和全局看,這種逆差的存在或者順差的減少,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馬社表示,最近幾年中歐貿易中中方順差較多,但是近來順差逐漸減少。這幾年,從大環境看,整個世界經濟形勢都不太好。歐洲深陷債務危機,內需減少,自外部進口下降。因此中國對它的出口減少了,相反進口有時候還在增加。因此造成了中國的順差減少。但是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實際上是結構性因素造成的。這種貿易不平衡在短期內不會消除,只能在雙方經濟發展中逐步得以解決。
  過去十年中,中歐貿易額從2003年的1252億美元增至2012年的5460億美元,歐盟連續9年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中國連續10年是歐盟 第二大貿易伙伴。馬社今日談及中歐貿易關係時指出,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有5.1億人口,有15萬億美元的GDP,中國是一個有13 億人口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兩大經濟體經濟關係緊密是必然的。
  中歐兩大經濟體越走越近,馬社分析原因時指出,首先因為中歐雙方經濟的互補性強,比如說歐洲的技術、品牌、管理經驗、銷售渠道,都是非常先進發達的,中國則有它的市場和勞動力成本的優勢,雙方的合作是互補的。
  第二,在互利方面,比如說現在中國好多出口歐洲的產品都是歐盟一些企業在中國投資生產的。這些投資企業在中國生產產品後,再反銷到歐盟去,實際上是利用了中國的市場和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為歐盟消費者提供了價廉物美的商品,投資者也賺到了利潤,這樣完全是互利互惠的。中國通過出口也解決了就業問題,並創造了大量的經濟利益,因此,雙方的貿易是互利的。在某種程度上,經濟上的互補、互利是一種誰也離不開誰的關係,現在這種關係越來越緊密。
  第三,有共同發展的原因。因為雙方儘管發展階段不一樣,但歐盟近年來,尤其是金融危機以後,在經歷經濟結構調整;中國經濟現在也在進行結構調整,在結構調整過程當中,雙方都需要相互借鑒、相互支持和互相幫助。況且中國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還在擴大內需。歐盟在就業、雇佣雇工以及社會保險等方面,為了提高競爭力,也在調整、改革。在這種改革調整當中,發展同樣是一個重要主題。
  馬社表示,在今後合作當中,雙方會走得越來越近,相互借鑒融合的程度會越來越深。貿易額的不斷增長只是一個方面,除此之外,雙方在其他各領域也在進行深入的合作。  (原標題:商務部談中歐貿易順差:結構性因素所致 逐步解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w58pwiiu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